“螺蛳粉是柳州以现代工业化理念撬动的传统产业,实现了由‘小米粉’向‘大产业’的转变。”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柳州市委书记吴炜拿出一盒去年以来火爆全网的柳州螺蛳粉介绍道。

一碗螺蛳粉,一条产业链,激活柳州一座城。近些年,柳州通过用工业化理念谋划产业发展,推动螺蛳粉从“现煮堂食”到“袋装速食”的产业革新,带动了螺蛳粉上下游产业发展,培育出了新型“螺蛳粉+”的独特产业链。

走工业化生产之路

在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十几只分别装着筒骨、螺蛳、生姜、香辛料包的大铁盆,在熬煮汤料的大锅旁排列有序,汤汁已经持续翻滚了数个小时。生产线另一端,酸笋、酸豆角、花生等料包,则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地输送着。

这些生产场景,和店铺制作螺蛳粉的场景完全不同。“毕竟由第三产业转为第二产业,得用工业化的思路。”广西螺霸王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汉霖说。

在这座以汽车、钢铁、机械制造为优势产业的工业重镇,工业的基因根植于柳州的血脉中。2014年,柳州第一家预包装螺蛳粉品牌注册成立,标志着广西柳州螺蛳粉开始走工业化生产之路。

“工业化生产后,我们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去购买农民的花生、酸笋等原料没办法取得抵扣发票,导致我们购进得越多,生产经营就越有压力。”姚汉霖说道。

面对购进农产品取得发票抵扣不充分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柳州市税务局经多次调研测算,申请获批在全自治区首次以“成本法”推行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一举解决难题。

此外,依托工业园区,柳州培育和发展螺蛳粉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工业园区入驻投产企业37家,日均产量超过200万袋。21家螺蛳粉相关企业获得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称号,集群效应凸显。

“螺蛳粉+”产业链拓宽扶贫路

一碗螺蛳粉,不仅做成了畅销各地的网红美食,还带出了“螺蛳粉+”产业链。

从原材料开始,以预包装螺蛳粉生产加工为核心,柳州螺蛳粉产业现已初步构建起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上游有竹笋、豆角、螺蛳、腐竹,中游是预包装螺蛳粉制造,下游为商超、便利店、电商平台等销售渠道。

“螺蛳粉+”产业链对拉动上游农产品原料产业发展效果尤其明显,也对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重要意义。

据统计,柳州市全部螺蛳粉原材料种养殖规模达到了50多万亩,开创了以螺蛳粉产业培植推动造血扶贫新路径,带动原料基地农户20万人;其中,贫困户4500多户,超过2.3万人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螺蛳粉越卖越多,竹笋也越种越多,钱袋子越来越鼓!”柳州市笋鲜种养专业合作社的黄继华高兴地说道。

黄继华所在的百乐村种有5000多亩竹子。2020年他们迎来了当地历史上最好的竹笋行情:平均每斤卖价比往年高出近0.5元,老板们抢着拿货。

据统计,2020年,袋装柳州螺蛳粉销售收入近11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品销售收入超130亿元,成为“双百亿”产业,创造了25万个从业和就业岗位。

“触网”后的螺蛳粉热销海内外

在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时代,柳州螺蛳粉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机遇,开辟了网络营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驻各类电商平台的柳州螺蛳粉店铺超过1.2万家,预包装螺蛳粉成为阿里巴巴米粉特产类销量排行榜首位。其中,好欢螺品牌螺蛳粉2016年~2019年连续蝉联行业全网销售第一。

2020年疫情期间,实体店停业或被限制营业后,线上更是成为螺蛳粉企业销售的主战场。2020年“双十一”期间,好欢螺旗舰店实现销售4950万元。

中国独有的电商市场,让螺蛳粉不仅风靡国内,还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柳州螺蛳粉出口总值达3038万元,是2019年全年出口总值的35倍。

为鼓励螺蛳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国家税务总局柳州市税务局逐一给螺蛳粉企业打电话,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在了解到柳州市得华食品有限公司获得海外订单后,该局立即启动“特事特办”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进行进出口登记,同时向该公司财务人员详细解读最新出口退税政策和相关程序,及时通报风险案例。公司2020年出口销售428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柳州市税务部门将持续优化纳税服务,让企业应享尽享、应享快享、应享易享各项税收优惠政策,为做大做强柳州螺蛳粉产业贡献税务力量。”柳州市税务局局长孟宗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