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北海市银海区侨港电建渔港已是一片繁忙景象。主播们手持云台穿梭在鱼摊之间,镜头里鲜活的虾蟹与屏幕上不断刷新的订单在“同时跳动”,每分钟超50个订单在此生成,生动勾勒出这座全国农村电商典型小镇的蓬勃脉动。

作为华南地区重要渔港,侨港镇年捕捞交易量超40万吨,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海产品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25年8月开海后,单日出单量最高达5200单。

“大鱿鱼、石斑鱼、金鲳鱼,都是刚上岸的新鲜货!”“看这生猛的皮皮虾!”在侨港镇的各大农贸市场和码头,“渔民主播”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在直播间里热情推介自家渔船的生鲜海产,“上午直播带货、下午配货、晚上发货”的新模式已成为当地海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刚上岸的海鲜最快48小时即可送达全国消费者餐桌,覆盖300多个城市。

“刚起网的海鲜,直播间下单后隔天就能通过冷链运到顾客手中,既缩短流通环节,又减少中间商赚差价。”身为“渔二代”的黄家和,敏锐抓住电商直播机遇,创办电商直播公司并打造“和哥和嫂精选海鲜”品牌直播间。“目前线上销售已与线下分销同等重要,销量占总量的40%至50%,日均订单300-500单,峰值日销售额超8万元。”黄家和说道。

随着业务规模扩大,企业也面临更多新挑战。例如,多个平台的营业收入难以统一核算,账目混杂制约企业发展,免税和应税项目区分困难等问题逐渐凸显。北海市税务部门在调研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结合海鲜交易“高频次、多品类”的特点,指导企业建立“捕捞日志+采购合同+溯源码”三重核验机制,清晰界定免税品类;同时推动财务系统升级,引入权责发生制,分类归集直播流水、运输成本、主播佣金等数据,助力企业实现从“粗放记账”到“精细管理”的跨越。

除了已成规模的直播电商,越来越多渔民也开始尝试短视频内容创作与私域运营。据悉,在北海市侨港镇,有400多名个体渔民主播,日均近80人活跃于码头一线,不少渔民放下渔网拿起手机,完成从“捕鱼人”到“播鱼人”的转型。

这些转型主播虽懂捕捞、会卖货,却普遍卡在电商运营与税务合规的“门槛”上:对“经营所得”和“劳务报酬”的计税方式混淆不清,直播收入何时确认、哪些成本可合规扣除、如何规范取得和开具凭证等实操问题,成为摆在“渔民主播”面前的现实难题。若不加以引导,不仅影响税收优惠的应享尽享,也可能在业务扩大后埋下合规隐患。

由此,直播孵化公司应运而生。聚英海之宝传媒有限公司探索出“技能+合规”的双轮驱动孵化模式,孵化更多专业的水产销售主播。“我们不想让渔民好不容易靠直播打开销路,却在合规上出问题。”据悉,该公司负责人冯雪冲因其自身同样经营水产公司并涉足直播销售,对行业痛点有切身体会,主动为渔民主播提供免费培训课程。同时,该公司与银海区税务局合作,协同搭建培育体系,将税务申报流程、三栏式记账法等合规知识转化为图文课程和情景案例嵌入培训中,并将其设为主播上岗必修课。

这一将合规培训前置到孵化环节的做法取得了实效,主播专业技巧更扎实、合规经营意识更深入、涉税风险逐步降低。目前,该公司已成功孵化20余名持证主播,其中佼佼者单日销售额突破10万元,普通主播日均销售额也稳定在3万至5万元之间,较未接受系统培训的零散主播均值高出近四成,账目混记、申报错误等问题显著减少,真正实现“卖货”与“经营”的双提升。

而针对企业孵化覆盖不到的零散主播,税务部门进一步延伸服务触角,联合侨港电商协会开展“渔民主播税务课堂”。课堂深入码头、摊点一线,一方面通过拆解真实案例,把“经营所得”与“劳务报酬”的区别讲得直白易懂;另一方面发放《个体主播简易账目台账》,手把手教主播规范记录账目,解决了“学完理论不会实操”的落地难题。这些举措不仅帮助主播规避涉税风险,更逐步塑造其“按规则经营”的意识,为产业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从“捕鱼人”到“播鱼人”,直播正成为新时代的“渔获”方式。侨港镇以电商直播为传统渔业注入数字动能,而税务部门则通过精准服务和合规引导,为这场转型保驾护航。

北海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新业态新经济成长过程中都会面临的共性挑战,我们所做的不仅是税务辅导,更是推动业态规范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唯有监管与服务同步跟进,让经营主体懂规则、守底线,产业发展之路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