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凌云县税务局立足税收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写好党建引领、精准引导、全程跟踪、完善链条等精准扶贫“四篇文章”,力推消费扶贫“税务方案”,在脱贫攻坚中心工作中积极贡献税务力量,帮扶联系村群众收入由整村脱贫时的人均6000余元提升至目前人均10000余元,致富奔康成效进一步凸显,脱贫攻坚成果行稳致远。
一、党建引领,志智并扶,提升群众致富“内生力”
坚持党建引领,主动将党建阵地前移,深入帮扶联系村开展联建共建、现场体验教学等活动,协助村“两委”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凝聚脱贫攻坚共识。2015年以来,局党委主要领导到联系村上专题党课18次,开展主题教育6次,组织青年干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5次,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注重“扶志+扶智”结合,通过政策宣讲、技能培训、捐资助学等方式,提高群众的勤劳致富与“教育改变命运”的意识、意志、智慧与能力,切实增强群众致富奔康的内生动力。近年来,共联系农业、林业等部门深入联系村举办桑叶、油茶种植技术培训5期,300余人(次)参加培训;持续开展“扶智计划”,推进教育扶贫,对2个帮扶联系村的100余名在校大中专、高中、初中“三好生”累计发放近10万元补助奖励,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校率实现100%。
二、深研数据,精准引导,把好发展思路“方向盘”
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组织专门力量运用“金税三期”系统、大数据分析应用集成平台等,最大限度挖掘税收数据“金山银山”,对辖区内农副产品发票的开具与流向地等情况进行专门研析,梳理出辖区最畅销的农副产品种类与目标销售地等信息,形成8篇《税收专报》报送当地党委政府,从税务角度提出产业发展重点、目标市场开拓、消费扶贫途径等发展思路及建议10余条,获县委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同时,围绕当地政府打造的“三张叶子两只鸡”及农、石、水“三篇文章”特色产业思路,结合联系村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情况,在综合研析农产品发票流出情况等大数据后,积极指导、精准引导联系村确定实施“村委+合作社+村集体+建档立卡户”的产业发展思路,重点发展麻鸭、乌鸡、油茶、沙仁、沃柑等市场前景好、经济价值高的特色种养业及山泉水开发、乡村旅游产业园等特色产业,积极打造“造血扶贫”。
三、聚焦特色,全程跟踪,细耕产业发展“责任田”
安排4名青年骨干任职驻村工作队员,与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一道,全程跟踪、积极稳妥推进联系村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为消费扶贫打下坚实基础。完善基础设施,在项目专项资金的支持下,税务部门投入帮扶资金8万余元,为2个联系村修建桥梁、水柜、水利设施等项目24个,硬化道路11条,新建产业路6条。发展特色种养,成立麻鸭养殖合作社,年养殖出售麻鸭8000余只,年销售额近百万元;发展沃柑产业,发放2.1万株果苗,种植沃柑230亩,目前长势良好;打造产业基地,新种油茶、八角、杉木等经济林1000余亩,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大,2个联系村集体经济年均收入皆超过10余万元。推进深加工产业,成功引进山泉水生产线1条,投资总金额16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厂房建设,有望在2021年投产,建成后将有效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解决联系村及周边村屯群众就业问题;打造扶贫旅游产业园,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目前项目正在落实和推进中。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提供优质纳税服务,在发票领用、纳税申报、税费减免方面,为辖区特色农副产品生产销售纳税人特别是扶贫车间、专业合作社以及消费扶贫直销店等提供“一对一”服务,为消费扶贫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共深入特色产业纳税户开展税法宣传辅导26次,现场帮助纳税人解决票种核定、发票开具、纳税申报疑难问题十余个,累计为100余户符合条件的农、林、牧、渔业等类型纳税人减免税费逾千万元。
四、拓展途径,完善链条,激活消费扶贫“一池水”
充分发挥税务部门接触面广、信息量大的优势,用活“互联网+”技术,在做好干部职工扶贫消费工作的同时,积极动员社会爱心群体参与扶贫消费,建好消费扶贫桥梁,打通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一是以买代帮,爱心消费。全程跟踪掌握2个联系村发展的特色种养进度,及时向全体干部职工发出《爱心消费扶贫倡议书》,发动广大干部职工购买扶贫农产品特别是联系村大力发展的麻鸭、乌鸡、油茶等农产品,近5年来共消费联系村农产品共计13万余元;同时安排食堂、工会积极采购中国社会扶贫网、“832”等线上电商平台扶贫产品及当地农副产品,累计消费150万余元。二是“网”拓销路,疏通“堵点”。借助“互联网+”优势,大力发挥“朋友圈品鉴”的“带货”效应,动员全体干部职工广发“朋友圈”,广泛宣传帮扶联系村待售、滞销特色农副产品信息,发动亲朋好友积极购买,累计实现“朋友圈”销售收入5万余元。三是牵线搭桥,精准对接。分析辖区企事业单位农产品发票信息,积极对接农副产品消费量较大的企事业单位,主动推介联系村特色农副产品,协助合作社、贫困户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收购协议,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作用,为联系村农产品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做好服务。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共有3家企事业单位通过税务部门的牵线搭桥,合计消费各类农副产品100余万元,为提高群众生产积极性和刺激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贡献了税务力量。(申书余 李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