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邻鸡乍唱停梭后,又听砧声杂臼声。”这是清代《竹枝词》一书中描绘壮乡人民家家户户织锦忙的繁荣景象。壮锦作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发展渊源可追溯至汉代,迄今已拥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一般以棉纱为经,五色线为纬,将转筒线由浅入深地操作,再按花板规格配置各种颜色、图案,慢慢精编而成。自古以来,壮乡人民将自然风光、民族图腾进行大胆想象,融入壮锦编织中,向世人传递着独立乐观、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任靖西市壮锦厂厂长的李村灵作为靖西壮锦第六代传承人,她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接触壮锦织造工艺,至今已有30多年。在壮锦编织过程中,她将古朴的少数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通过革新材料,创新款式、升级工艺,推动了非遗传统文化技艺的延续发展,开发出许多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产品还远销至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为带动周边困难家庭待业妇女创业就业,更好传承和发扬好壮锦织造工艺,李村灵还积极探索“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定期举办织锦工艺培训班,引导待业妇女从事农闲手工织锦及刺绣制作,为她们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进一步拓宽了困难家庭的增收渠道。

但在她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坚守的背后,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她所经营的靖西壮锦厂也面临着人工费上涨、订单下降、资金周转难、物流受阻等一系列问题,这让本就面临困境的非遗文化传承面临更大压力。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为更好助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推动税惠政策直达市场主体,靖西市税务局充分发挥税收大数据的优势,为该企业精准“画像”,甄选出适合企业的税惠政策,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辅导,让税惠“春风化雨”浸润“小微之苗”茁壮成长。

“壮锦厂这几年的快速成长,离不开税务部门的贴心服务。”李村灵表示,“本地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经常上门为我们进行政策宣讲、业务辅导,帮助我们享受到各类税费减免超过7万元,进一步缓解了企业资金周转压力,也更加坚定我们走好非遗传承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下一步,她将带领她的设计团队一起探索更具民族文化内涵的壮锦设计,借助“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壮族三月三”“广西33消费节”等各大展览、节庆推广靖西壮锦文化品牌,开展壮锦工艺体验活动,并利用电商平台、新媒体短视频平台进行线上销售,进一步擦亮靖西壮锦品牌,让壮族非遗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丘思 黄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