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逐一落地,企业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发展底气更足,减税效应逐步显现。
助力创新 成就“强企梦”
螺蛳粉是广西柳州的特色风味小吃。广西沪桂食品有限公司是当地经营螺蛳粉预包装生产销售的小微企业,企业负责人李育霖回忆,在短短的三五年间,柳州预包装螺蛳粉的生产企业就从几家增加到70多家,品牌超过300多个。如何提升竞争力,在袋装螺蛳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企业面临的难题。
“小微企业普惠性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公司一个季度就减免了30多万元的税款,正好解决了新产品研发的资金难题。”李育霖说:“我们和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用减税款进行研发创新,新研制的产品反响热烈,实现了逆势突围。”这个企业自主研发的黑椒牛肉味螺蛳粉,一经推出便销量飘红。
对于公司接下来的发展,李育霖很有信心:“减税降费新政能让我们每年节省百万元的税款支出,我有充足的底气把企业做大做强。”
在广西北海,另外一款“网红产品”海鸭蛋也在网络上刷屏。专门生产经营海鸭蛋及海鸭蛋制品的北海市双角兽食品有限公司,前些年因为利润薄,资金少,发展之路狭窄。
“今年1月1日起,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到300万元的部分,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我们公司也享受了这项减税新政策。”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根据测算公司全年可享受税费减免50多万元。
“借助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减免下的资金,我们相继研发了蛋黄酥、蛋黄酱、流心酥等海鸭蛋系列产品,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企业负责人坚定地表示:“持续研发新产品、购进新设备是长远大计,我的梦想是,借政策东风把企业做到行业最前列!”
助力扶贫 共圆“小康梦”
广西中欧鲜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罗城县一家电商企业,在当地多个乡镇创办了30个生态科技扶贫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国家出台的减税政策不仅对企业是利好,对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更是利好。”公司董事长罗翠美难掩喜色:“一季度企业享受减免税费2万余元,这是国家从税收上给我们省下来的‘真金白银’,这笔资金正用于筹建第31个扶贫基地,想再为家乡脱贫致富贡献一份力。”
桂林万禾农产品有限公司主营农产品交易,因不断享受到新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企业发展迅速。在税务部门牵线搭桥下,万禾公司与五桂岭村签订了百香果种植合作协议,打造“税务+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万禾公司负责提供技术、果苗、农资,并签订产销合同,给农户吃下“定心丸”,桂林市税务局则安排专项扶贫款作为百香果项目启动资金,减少企业和农户的风险。
新模式带来了新希望。去年,10户入社农户每户分得了5000元红利,这让原本观望的贫困户纷纷加入到合作社的百香果项目中。“通过税企村党建共建,形成三方合力,不仅能推动税收政策落实,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三农问题和振兴乡村贡献了一份税收力量。”桂林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韦艺表示。
助力传承 追寻“非遗梦”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坭兴陶虽然名列中国四大名陶,但远没有江苏紫砂陶等其他名陶名气大。”符锦华介绍,他所经营的钦州市钦州湾坭兴陶艺有限责任公司致力于传承坭兴陶工艺,但由于坭兴陶制作工序复杂,以手工精雕细琢,人工、泥料等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压力。
“好在一直以来税收政策给予我们极大的支持。”符锦华表示,今年,国家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公司一季度就已享受税收减免近2万元,让企业有了充沛的资金放到工艺提升和人才培养上去。目前,该公司已经专门从 “陶瓷之乡”宜兴聘请制陶专家10余名,还邀请书画名家进行创作指导。
“我不仅是商人,也梦想成为古陶文化的传播者。下一步,我们将把更多精力用于工艺提升,坭兴陶是该走出广西、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了。”符锦华坚定地说。
竹芒编织手工技艺,源自广西岑溪市南渡镇,2014年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这行成本高,耗时长,一天下来编不了几个,年轻人都不爱学。”岑溪市华强竹芒编织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开运不无忧虑。随着时代发展,竹芒编织产业因成本高、产量低,企业缺乏资金吸引年轻人传承技艺,这类企业的生存发展步履维艰。
2019年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的集结号吹响,传统竹编技艺迎来了转机。“今年一季度,小微企业扩大所得税优惠,仅企业所得税就省下近2万元。”陈开运掰着手指规划企业发展大计:“减税款运用我已经做好打算,提高薪资、技术培训和工艺创新,大力吸收手工艺人才,相信这门传统手艺一定可以继承和发扬下去。”(唐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