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广西东兴市江平老街上游人如织。在老街一隅的京族服饰店里,游客们挑选服装、搭配装饰,十分热闹。

服饰店老板樊文英是土生土长的京族人,但直到拜师学习裁剪时,她才真正接触到京族服饰。在她看来,只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京族服饰制作技艺才能更好地被保护和传承下去。

融合气韵,发展传统技艺

京族滨海而居、以海洋捕捞为生,人口较少。东兴市江平镇所辖的“京族三岛”是京族的聚居地。京族拥有许多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传统文化,京族服饰是其中之一。

“传统京族服饰是靠每个师傅的手艺来制作,但其中有些手法已经失传了。”樊文英说,作为京族的一分子,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民族文化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为此,樊文英常常挨家挨户上门向有经验的缝纫师傅求教,还跑到一水之隔的越南芒街进行学习,研究衣服用什么颜色布料、一件衣服需要多少个绣片、在衣服什么位置贴花钉珠更好看……功夫不负有心人,樊文英现已成为目前唯一一位全面掌握京族服饰制作技艺的人,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服饰是写在身上的历史,是穿在身上的艺术,是物质与精神完美融合的文化艺术结晶,展现着一个时期的思想文化、社会经济和价值观念。”樊文英对服饰有着自身的独到见解,“服饰不仅要传承,也要适应发展。传统的京族服饰多以白色、米色等素色为主,颜色比较素净单一,不加花饰,也没有腰身。如今,京族服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演出现场和节日庆典中,大众不断多元化的服饰审美对传统京族服饰改良提出了新的要求。”

于是,樊文英通过“以旧换新”“以服换服”的方式收集到各种款式的京族服饰,并对其进行改良:在领口采用立领设计,选用大红、枣红、湖蓝、祖母绿、米黄等颜色鲜艳的布料制衣,在衣裙中镶绣各式花纹及图案……

如今,京族服饰、京族民歌、独弦琴艺术等已成为京族特有的文化名片,京族服饰制作技艺还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增收致富,生活“京京”有味

在成衣为主流的今天,樊文英坚持纯手工制作,依旧保存着20多年前的脚踏式缝纫机。“京族服饰看似简单,但是衣服领边、袖口等部位的弧度都特别讲究,高速缝纫机不容易做好这些细节。”樊文英说。

路过江平老街,总能听到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还在使用缝纫机的不只樊文英一个人。2017年,樊文英成立了东兴市文英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先后培养出10多名京族服饰技术骨干,解决了周边乡村20余名村民的就业问题。

“公司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就业岗位,还传授我们纺织技艺,现在我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赚钱,也方便照顾老人和孩子。”江平镇江龙村脱贫户赵良霞说。

樊文英介绍,2017年公司成立后,国家税务总局东兴市税务局干部经常上门进行政策辅导,目前企业已享受小微企业“六税两费”减免、重点群体创业就业等相关优惠5.1万元,企业在发展传承的路上更有信心和底气。

近年来,东兴市税务局打造“线上+线下”税惠政策宣传矩阵,逐项梳理企业能享受的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开展一对一上门宣传辅导,确保企业懂政策、会操作,助力民族特色服饰焕发新活力。

“涉税服务越来越细致,问题解答越来越及时,我们能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国家对小规模企业的关心和关爱。”谈及税务部门的服务,樊文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