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记者在被中国蚕学会第十届三次常务理事会授予“中国蚕桑之乡”称号的宜州区看到,这里的桑园绿意盎然。宜州区北牙乡保卫村村民李荣梅正在桑园里忙碌着,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去年,我家单是种桑养蚕就赚了将近2万元。特别感谢当初税务干部给我垫付桑苗和蚕种的购买费用,还请来专门的技术人员手把手地帮助我解决技术问题。”原来,2年前,李荣梅萌生种桑养蚕的想法时,苦于缺乏资金而无法顺利进行。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国家税务总局河池市宜州区税务局干部黎国琳二话不说,自掏腰包为李荣梅垫付1500元的桑苗费用和2700元的蚕种费用,并主动为其联系种桑和养蚕的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教授技术。“我只懂得干活,第一次种桑养蚕,不知道怎么找销路。税务干部真是‘一条龙服务’,还帮我联系养殖合作社,收购我家的蚕茧。”李荣梅感动地说。收购李荣梅家蚕茧的养殖合作社是宜民养殖合作社。该合作社负责人韦流告诉记者:“从种桑养蚕的农户,到我们收购蚕茧的合作社,税务部门的服务一路跟进。宜州区税务人员每月都来我们合作社辅导我们办理网上申报和税费减免备案,还为我们介绍税费优惠政策和申报缴税流程,特别耐心。”在产业链的另一端,茧丝绸行业也在进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探索。河池市税务部门密切关注蚕桑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主动到企业走访调研,及时送上相关政策,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税费优惠。“税务部门的服务及时跟进,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及时落地,让我们公司在开展转型探索的过程中信心倍增。”广西嘉联丝绸股份有限公司财务人员毛畅荣介绍说,一系列税费优惠政策为企业自主创新注入强大动力,公司目前已获得9项授权专利,显著加快了“中国蚕桑之乡”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的步伐。“这些年,农户收入越来越高,乡村越来越美。从农户种桑养蚕、合作社收茧、公司丝绸制品出售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我们都感受到税务部门及时响应纳税人缴费人诉求的热情与温暖。”毛畅荣称赞道。广西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优良的省份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5%,名列全国三强。林业企业也随之不断发展。河池市航洋林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林木种植。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黄海荣告诉记者:“树苗的采购成本和种植培育的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受益于林业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林业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和林木种植收入免征增值税等多项优惠政策,去年我们公司享受到70多万元的税费减免,有效地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为我们公司的良好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据介绍,该公司“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也带动了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巴马昌冠园林有限责任公司同样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该公司负责人说:“税费优惠政策是对我们真金白银的扶持。我们公司与农户共同分享这个‘红包’,提高苗木收购价格,为农户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植树造林具有周期长、工程量大的特点。“用心培育出来的林木需要等待20年才能成材出售。我们公司经营了4万多亩林场,前后将近20年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才培育出如今的精品林木,还好一直以来有税费优惠政策的大力扶持。”河池市金城江区大山塘林场财务负责人韦洁告诉记者,去年公司享受到45万元的税费减免。税费优惠政策在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对延伸和拓展林业产业链,进一步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林业大县鹿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66%,经济林面积超过300万亩,规模以上林木加工企业达40家。去年,鹿寨县内仅木材加工行业企业就享受到近300万元的减税。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西全区林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8%,2020年林业产值超过7500亿元,跃居全国第二位。以林下种养为主导的林下经济,在广西也已发展成为千亿元规模的产业。(作者:记者 张鲲翼 通讯员 吴丽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