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好党务方面
(一)打造纪税协作“河池样板”。联合河池市纪委监委率先迈出纪税部门贯通融合监督“第一步”,建立沟通汇报常态化、联合监督机制化、线索移交制度化、执纪审查协作化、经验交流互促化“五化”协作机制,推动纪税协作双向互通、优势互补、协同互助,打造纪税协作“河池样板”,在精准发现问题、及时联动处置、提高监督质效上取得1+1>2的“叠加效应”。
(二)设立“方言税声”党员服务站。结合河池市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设立由党员干部、业务骨干、热心人士组成的“方言税声”党员服务站,组建27支具有税务特色的常备志愿服务队伍,带动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成果转化为“抓好党务、干好税务、带好队伍”的成效。目前,党员服务站共走访困难党员269人次,解决税务人纳税人缴费人“急难愁盼”问题36个,开展各类志愿活动近20次,累计帮扶资金46万元,受益儿童达1000多人次。
(三)开展“榜样的力量”先进典型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河池市税务系统“榜样的力量”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共评选出聚力“四合”榜样集体5个,聚力“四合”榜样人物、改革创新榜样人物、爱岗敬业榜样人物、无私奉献榜样人物、勤学上进榜样人物、助人为乐榜样人物46名,进一步树立在税爱税的鲜明导向,营造敬业奉献、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得到干部职工的广泛好评,获得河池市文明办的充分肯定。
二、干好税务方面
(一)实施“纵核+横比”留抵退税风险分析核查。纵向上重点核查存在重大风险疑点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关联信息,核验企业取得进项与实际经营业务的关联度及匹配度,研判企业进项转出比例的合理性,核实企业进销匹配情况;横向上开展同行业纳税人信息比对分析,将疑点企业的税负与整个行业的平均税负进行比较,将纳税人销售货物单价与同行业同品种同规格货物的销售价格进行对比,做到留抵退税风险早识别早防范,有效解决误退、错退、多退的问题。留抵退税工作得到《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报道。
(二)加强特色行业税收监管。充分借助地方政府的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拓展税收信息,实施行业税收精准监管。6月下旬,河池市政府将在巴马县召开“以数治税”工作现场会,部署全市涉税信息共享工作。一是加强饮用水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广西百县行业“四精”擂台赛包装饮用水行业“擂主”职责作用,编制行业管理指引,规范包装饮用水行业税收管理。在巴马县19家登记注册的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39条生产线的出水管安装“高精度超声波水流量计量仪”,实时采集水流量、流速、累积量等数据,采集到的数据通过5G通讯网络传输到“水流量实时监控智慧系统”,水流量数据在平台进行集中计算和分析处理,实时展示饮用水企业每日的生产量,解决了水行业无序竞争、实际产能不清的难题。该模式可在加油站、木材加工、采矿、制糖等行业复制推广运用,通过在生产线、生产场所安装采集设备进行实时精确监控,实施行业税收精准监管。2022年1至5月,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9.08%。二是强化矿产行业管理。全面摸排调研大化县矿山企业,制定监管共治方案,将所有矿山企业纳入“矿产资源综合监管共治平台”实施精准监管,促进矿产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运用“一卡通”平台扣缴城乡居民“两险”。坚持“各级政府为后盾、乡村干部为主力、代扣系统为依托”,建立党政主导、税务主责、部门协作以及县、乡镇、村屯一体推进的“3+3”工作机制,在巴马、天峨、大化3县推进“一卡通”平台扣缴城乡居民“两险”工作。目前,巴马县“一卡通”城乡居民“两险”代扣代缴协议签约已覆盖全县10个乡(镇)、5个社区、104个行政村,覆盖面达100%,签约人数达全县应参保户数的87.72%。天峨县城乡医保已签约1.8万人,城乡养老签约5.7万人。大化县人民政府印发工作方案,目前已进入协议签约阶段。一是紧紧依靠党委政府。通过乡村振兴指挥部下文,要求全县帮扶干部指导帮扶对象完成签约。通过县教育局部署指导全县各类学校学生家长进行缴费签约。同时,每半月更新一次已签约和未签约人员名单,精准反馈给各部门、乡镇,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充分运用微信平台。通过农商行微信公众号签约平台,缴费人只需上传身份证或户口本,自动匹配“一卡通”信息,通过人脸识别后即可完成“两险”签约,实现城乡居民两险缴费“零跑腿”。
(四)提供“首违不罚”政策规范落实工作经验。在“金税三期”系统实操验证的基础上,细化“首违不罚”业务流程,明确不同违法事实适用文书,方便执法应用,减轻基层压力,降低执法风险,提供规范落实“首违不罚”政策工作经验。结合实施“三项制度”,开展留痕管理,对“首违不罚”政策落实情况实行全过程记录,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税法遵从。
(五)探索征管稽查全面协作新模式。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税务局第二稽查局建立定期联络交流机制,推进征管稽查全面协作,努力提供税收征管和跨区域稽查合作协作经验。一是党建引领协作。双方有条件的党支部结成共建党支部,开展党课交叉上、党日共同过、党员结对子、工作互体验、交流共促进等联建共建活动,引领和推动征管稽查全面协作。二是管查互动协作。围绕选案、检查、审理、执行、以查促管、执法审批、异地办案、智慧稽查等8个方面18个具体事项开展合作协作,提升辖区税收治理效能。三是涉税资源协作。深化联合研判、联合查办、联合会商、数据融合、信息共享的跨区警税协作,同时加强与法院、检察院、海关、人民银行、外汇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四是能力提升协作。开展教育培训协作和案件研讨交流,共同提高稽查业务能力。
三、带好队伍方面
(一)加强青年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实施“青苗”“暖流”计划,抓实青年干部培养,抓好税收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考取“三师”资格证人数连续两年超过10人次。宜州区税务局青年文明突击队荣获广西建功二等奖。1名干部已通过共青团中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第21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公示。一是突出导师“带”。市局党委班子成员分别担任青年干部的指导老师,抓细抓实教育管理监督,帮助青年干部做好职业规划,走好人生路、从税路。二是突出常态“学”。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按月制定学习计划,确定学习主题和书(篇)目,每月至少开展1次集中学习和交流研讨活动,进一步拓展视野、增长才干。三是突出实战“练”。围绕深化税收征管改革、落实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加强税收监管等重点攻坚任务,以各条线的青年干部为生力军,组建工作专班,集中精锐力量开展工作攻坚,在改革攻坚一线、急难险重任务中锤炼、磨砺和成就青年干部。
(二)深化民族团结工作。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突出“系统抓、抓系统”,按照“十有”工作法推进新时代民族宗教工作,即建设一个党建+民族文化展厅、建设一个民族文化庭院;制作一个民族团结PPT演示文稿、编辑一系列民族团结宣传资料、培养一支熟练的解说员队伍、制定一整套完整的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迎检台账资料、编辑一本民族团结应知应会知识集锦、制定一套顺畅的参观流程、打造一个网上宣传阵地、推出一系列民族团结宣传电脑屏保,充分发挥税收支持民族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助力民族政策有效贯彻落实,为推进民族关系和谐、促进河池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21年,全市税务系统有8个单位获评第二批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占全市38个示范单位48%。今年,河池市税务局荣获“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
(三)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三堂”“三访”活动。对内开设党建课堂、业务学堂、青年讲堂“三堂”提素质,每周五安排1堂活动,共举办课堂(学堂、讲堂)6期,确保税务人懂操作、会办理。一是开设党建课堂。市、县(区)两级税务部门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通过专题党课、学习研讨、辅导讲座等方式,开展党史、党建理论与实务等学习辅导。二是开设业务学堂。由市局分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围绕税收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重点,以专题授课、案例分析、问题剖析、政策解读、业务辅导、经验介绍等形式开展学习研讨。三是开设青年讲堂。由市、县(区)两级优秀税务青年干部作为主讲人,通过读书分享、故事讲述、交流研讨等形式,谈经验、谈感悟、谈体会。对外开展领导“直联访”、团队“解难访”、主管“提醒访”“三访”优服务,确保纳税人知政策、能享受。结合“三访”活动中收集到的问题,汇集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指标内容,编写《河池市税务系统纳税人满意度调查操作指引》,涵盖24项从动员部署到调查反馈整改具体工作内容、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并统一制作了6项模板、3个底稿台账、3个表单,形成全市税务系统统一规范、职责明确、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纳税人满意度工作机制,用税务人的百倍努力,换纳税人的非常满意。1至5月,目前,全市税务系统已走访2018户,办实事2195件,解决问题77个,诉求办结率、回访满意率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