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山税务局探索纳税人分级分类管理取得成效

按照税务总局关于深化纳税人分级分类管理改革和放管服改革的总体工作部署,钟山县税务局围绕实现税收征纳成本最小化、税费管理水平专业化和纳税服务水平优质化的目标,采取“五推动”工作措施,积极探索纳税人分级分类管理,取得了三化工作新成效。

一、分级分类管理“五推动”工作措施

推动机构职能专业化,实现扁平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基层局人员少、机构多的实际,结合分级分类管理,压缩行政管理机构数量,统筹纳税服务、税源管理、行政管理人员比例与结构,配齐配强基层税务分局和纳税服务机构人员积极探索征管岗责、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结合钟山县纳税人分布情况以及行业特色,根据分事项、分规模、分层级、分行业的思路调整税源管理股各税务分局的业务范围,完善第一税务分局税务管理事项。将第二税务分局与税源管理股合署办公,由第二税务分局负责统筹安排相关工作;将钟山税务分局与珊瑚税务分局、红花税务分局合署办公,由钟山税务分局负责统筹安排相关工作;将公安税务分局与燕塘税务分局合署办公,由公安税务分局负责统筹安排相关工作建立了集成化、扁平化的组织管理结构,从根本上缓解了机构多、人员少、流程不畅、职责不清等问题。

推动管理模式精准化,打造高效化的征管体系。在进一步“简政放权”的同时,继续加强和完善事中事后监管,致力打造“实名办税制+分类分级+信用积分+风险管理”的闭环管理新模式,建立科学高效、公平透明的税收征管新体系。将实名办税作为整个闭环管理的首个环节,发挥事中事后的桥梁作用,通过税前信息比对、税中分级信用管理、税后风险预警管理,加大各方涉税信息共享,不断增强纳税诚信体系建设,实现“放管服”的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促进。

推动风险管理规范化,完善差异化应对方式。一方面充分发挥风险管理的统筹职能,协调评估和征管业务衔接的职能,统筹、监督各分局的风险监控、应对工作以及后续管理,承接上级下发任务的分发、反馈。同时增加了具备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大数据税源风险综合分析能力的专业人员,以增强风控中心的风险监控职能。另一方面强化行业风险管理通过典型企业的评估来规范行业税源风险管理,与基础管理部门有机融合,及时反馈评估过程中发现的政策执行问题、管理风险问题,发挥监督制约作用,真正做到通过评估一个典型企业规范一个行业、促进一个行业的纳税遵从度。

推动信息治理高效化,树立数据化的管理理念。一方面深化税收数据治理。依托金税三期系统探索多元化大数据分析机制,在采集获取数据、规范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围绕数据清洗、数据比对、深入分析、质量考核这条主线,实现数据的增值利用,把数据变为税源,真正使数据成为税收工作的“指挥棒”和“紧箍咒”。另一方面夯实税收数据基础。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多方采集了内部征管系统和外部第三方涉税信息,并加强数据标准化与质量管理,及时筛选、清理和修正,为强化税收征管筑牢了坚实的信息基础。

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化,建立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青年干部培养使用长效机制组织开展选拔全区税务系统“千人人才”通过实施导师培养、多岗位轮岗、多渠道挂职等方式方法,循序、高效地培养行政管理税收分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专业骨干力量4位同志荣获全区税务系统第二批“千人人才”荣誉称号,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税收现代化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分级分类管理取得三化工作成效

征管方式更精细化。将涉税事项分为办税服务、基础管理、风险管理和法制事项四大类,实施征管事项设置标准化、运行规范化。并将事中事后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事项,根据属性合理划入其中,实现分类分级统筹管理,推进 放管服改革提质升级,实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依托税收大数据,形成实名办税制+分类分级+信用积分+风险管理的闭环管理,征收力度和风险应对成果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纳税服务更优质化。坚持以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为方向,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助力纳税人减负,取消涉税事项和纳税人报送资料,简化简并纳税人涉税报送资料120余种,减少纳税人办税次数约90%。改革优惠备案方式,纳税人的税收优惠资料由报送制改为留存备查制,切实方便纳税人办税,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推行网上申报、税收征管电子档案系统、电子签章系统,利用电子发票、无纸化、手机APP等功能,实现10多项业务网上办理,开通邮政代开网点,为纳税人开辟出一条新网路,全年减少纳税人上门申报次数75%,减少报送纸质资料80%以上,实现了税收工作信息化和网络化。

涉税审批更高效化。逐步实现了事前审核向事中事后监管、固定管户向分类分级管理、无差别管理向风险管理、经验管理向大数据管理的“四个转变”。达到对外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有效堵塞征管漏洞和防范税收流失;对内进一步提高税收征管效能,转变税收管理方式,重构税务管理组织体系,优化征管资源配置,完善税收征管流程,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有效防范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的目标。

                                                           (董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