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桂全国人大代表韦恒焦:产业亿元村背后的“税力量”
走进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一幅陌上春色缓缓归、丝丝细雨润无声的江南水墨画在眼前缓缓舒展。这个当年自治区级贫困村,在全国人大代表、武宣县桐岭镇和律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韦恒焦的带领下,已蝶变成“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先后获得“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和广西乡村风貌提升精品示范型村庄等荣誉。
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夕,为加强与全国人大代表的沟通交流,倾听代表声音,2月28日,国家税务总局武宣县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臧振涛带队走访韦恒焦代表,围绕税惠政策助力乡村振兴、优化便民办税服务等方面问需问计,征求意见建议,共谋发展良策。
在和律村凤尾菇种植基地,一排排菌包整整齐齐摆放,一簇簇凤尾菇破袋而出,娇嫩新鲜。韦恒焦介绍,凤尾菇是该村党建引领产业项目,已投资菌包8万个,预计实现收入80万元,带动35户农户均户增收12000元。近年来,和律村积极探索强村富民发展路子,以哈密瓜特色产业为依托,错季种植,带动紫豆、沃柑、凤尾菇等其他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先后建成“千亩哈密瓜扶贫产业园”“千亩返乡人才创业扶贫产业园”“万头生猪扶贫产业园”和西门塔尔牛养殖基地,农副产品通过直播电商平台畅销各地,网络零售额达30万元,持续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谈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过程,韦恒焦深有感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和律村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税务部门靠前宣传辅导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费减免达36.2万元,涉农税惠红利应享尽享,为旧棚升级改造和蔗苗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底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也能带动一方产业发展。从昔日撂荒田地到今日特色产业,从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到扶贫产业园,武宣县税务局发挥税收职能作用,融入乡村振兴轨迹,深化“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做实“一园一策”服务,“青税”辅导团队对农企、农户讲政策、教操作、解疑惑,响应涉税诉求,推动税惠红利直达快享,让乡村振兴底色更加靓丽。
“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力量就流动到哪里,税务部门将社保费缴费窗口下沉至村委的便利化服务举措,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缴纳社保费。”韦恒焦对便民社保缴费点评价道。
解决偏远乡村办税缴费难问题是武宣税务部门一直关注的重点。武宣县税务局不断优化服务举措,联合县人社、医保局以及建设银行武宣支行深入全县142个村委设立“城乡社保便民缴费服务站”,选派税务干部定期入户宣传推广“非接触式”办税缴费服务,让当地企业和居民的“税费事”实现即时办。
“便民服务贵在一个‘便’字,乡村振兴关键在一个‘兴’字。”对2024年和律村的发展,韦恒焦充满展望,表示将持续推动产业融合共进,壮大特色产业,建设和美乡村,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希望能够与税务部门探索搭建“税村共建”桥梁,把税费管理服务工作融入村务管理,推动税收治理和农村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武宣县税务局将认真研究韦恒焦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标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乡村振兴,不断优化涉税服务策略,扎实推动税惠政策落实、落细、落地,为乡村振兴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
(覃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