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县治,天下安。”“十三五”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面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综合实力持续提升
税源规模扩大。2016年~2019年,广西县域(列入广西“十三五”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统计的91个县)办理涉税事项的纳税户(含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9.8%。今年1月~10月,广西县域新增办理涉税事项的纳税户达13.6万户,同比增长18.3%,增幅高出全自治区10.5个百分点,显示出县域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市场潜力。
经济税收增长较快。2016年~2019年,广西县域税收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全自治区税收增幅5.3个百分点,快于广西“十三五”县域GDP预计增幅5.6个百分点。
疫情消退后经济全面恢复。今年1月~10月,广西县域企业增值税发票开票金额同比增长21.9%,增幅比第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24个和5.2个百分点,反映后疫情时代广西县域经济焕发新机。
工业强县基础夯实
“十三五”以来,广西县域工业总体呈现运行稳、集群化、高端化的发展态势,工业强县基础夯实,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2016年~2019年,广西县域工业税收年均增长6.6%,增幅比同期全自治区工业税收增幅高出2.9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冶金和机械等传统优势行业税收年均分别增长30.3%、24.1%和18.5%,发展态势良好。高技术制造业税收增长较快。2016年~2019年,广西县域计算机通信设备、仪表仪器制造业税收分别增长31.6%和45.1%;农副食品加工、汽车行业税收增长放缓,年均增幅分别为-16.3%和0.1%。
项目投资稳步推进
“十三五”以来,广西县域交通、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截至2019年,全自治区92%的县已开通高速公路,建制村已全部开通硬化路。随着乡镇光纤联网、4G网络覆盖等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产业园区招商引资等重点项目叠加发力,投资对全自治区县域经济增长的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
从税收贡献看,广西县域建筑、房地产和建材等与投资相关行业税收增长较快。2016年~2019年,全自治区县域建筑、房地产和建材行业税收年均分别增长11%、30%和29.2%,合计对县域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67.7%。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十三五”以来,广西实行突出特色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
如重点开发区中的平果县大力推进脱贫产业园区、铝合金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该县2016年~2019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税收年均增长28.4%;重点生态区中的三江侗族自治县依托风景名胜区优势,全力推动全域旅游融合发展,带动该县2016年~2019年旅游饭店业税收年均增长23%;农产品生产区中的浦北县打造广西生态板材生产基地,推动木材加工业转型升级,2016年~2019年该行业税收年均增长25.8%。
脱贫攻坚连战连捷
2016年~2019年,广西累计实现4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4719个贫困村出列,46个贫困县摘帽,脱贫成效保持全国前列。今年11月,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那坡县、乐业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和都安瑶族自治县8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十三五”以来,广西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2019年~今年10月,54个贫困县新增减税降费82.5亿元,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投入、就业稳定和脱贫攻坚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
生态文明水平提高
“十三五”以来,广西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生态优势进一步巩固。
广西税务部门稳步推进环保税开征、资源税从价计征等改革措施,构建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多税共治”的绿色税收体系,企业减负和资源节约利用效应同步显现。2018年~今年10月,广西县域共征收环保税6.9亿元,为县域节能减排企业减免税款2.6亿元,环保税多排多征、少排少征、不排不征和高危多征、低危少征的正向减排激励机制成效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