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是一座沉淀千年历史的绿色山水名城,也是一座镌刻着“红色记忆”的红色文化名城。

1926年,中国共产党桂林第一个组织宣告成立,开启桂林红色火种传播之路;1934年,中央红军在桂林北部的兴安、全州之间血战5昼夜,突破湘江,写就一部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英雄史诗;抗战时期,陶行知、夏衍、田汉等众多文人志士聚集桂林,掀起抗日文化运动高潮;解放战争时期,桂北人民武装斗争迅猛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色基因持续融入桂林城市发展血脉,为这座山水之城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青山绿水间 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彩

作为文旅名城,红色旅游是桂林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桂林市区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救亡日报旧址等多处历史遗迹仍保存完好。

近年来,兴安、全州、灌阳等桂北五县成立“桂北红色旅游联合体”,进一步激活桂林旅游经济发展“红色引擎”。桂林市积极探索“旅游+”,打造集红色旅游、山水旅游和民俗旅游为一体的特色精品旅游文化品牌。

探索发展“旅游+”过程中,税收发挥了重要助力。“2019年,景区营业总收入达到1028万元,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让桂林旅游业有了更多发展机会,让‘红色精神’在青山绿水间传承发扬。”广西猫儿山原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桂林市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雷洪为税务部门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扎扎实实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点赞。雷洪说,国家减税降费政策举措力度大、范围广,税务部门的优质服务更是为企业减负添力。

得益于红色旅游开发以及“旅游+”融合,桂林市旅游业实现了旅游收入和旅游消费双双快速增长。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近1.4亿人次,同比增长26.7%;实现旅游总消费1874.3亿元,同比增长35.0%。

脱贫奔小康 致富路上有了税务力量

“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1934年12月,红军长征途经桂林,当地瑶寨首领在山石上刻下这首打油诗,记录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结下的深厚情谊。

近年来,桂林市通过旅游扶贫项目带动、村寨旅游联盟开发等,打造旅游精准扶贫“桂林样本”,辖区内3万多贫困户通过“旅游+”实现脱贫,80%以上的贫困户参加特色支柱产业,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借鉴。

今年,桂林市雁山区草坪回族乡稳固住房工作实现100%全覆盖。草坪回族乡易地搬迁后,桂林市草坪东岸漓江小镇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聘用了部分贫困人员在漓江草坪段操作竹筏。公司负责人马小翔表示,今年上半年,该企业享受疫情防控税费优惠政策减免129万元。国家出台了减税降费等一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企业发展,企业也要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龙脊十三寨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秦春珍告诉记者,自2017年以来,在桂林龙胜县税务部门牵线搭桥下,公司与村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特色茶产业。今年上半年,该公司享受普惠性税收优惠减免57万元。

据统计,2016年~2019年,桂林市累计实现27万人脱贫、459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发生率降至0.4%,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税收添动力 激活经济发展“一江春水”

在保持传统优势旅游产业基础上,桂林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先导,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国家持续加大的减税降费力度,为激励产业结构优化、培育新经济,激活全市经济发展“一江春水”贡献了力量。

作为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桂林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承载着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任。

在桂林国家高新区英才科技园内,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正紧张忙碌着。该公司是广西规模最大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也是今年最早一批复工复产企业。面对疫情冲击,今年2月公司出口销售额达1.3亿元,同比增长52%,创走出国门28年来单月最高销售记录;第二季度,通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公司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2.1亿元,增幅40.6%。

“研发特种线缆,创新是动力,人才是源泉,政策是保障。”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本飞介绍,自2017年以来,公司已投入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费用近2亿元,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约1700万元。2018年~2019年,桂林市税务部门累计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2.2亿元。疫情期间,税务部门还运用企业纳税信用信息,帮助公司协调银行,取得贷款1亿多元。

随着减税降费红利的释放和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桂林这座山水之城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最好时期。一幅幅壮美的发展蓝图正徐徐展开,绵延在青山绿水之间的“红色血脉”将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