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军人进乡村,军人本色永不忘,志为村民脱贫困,作风过硬本领强。”在桂林市税务系统,有这样一群人,曾经,他们一身戎装,守卫祖国国土完整和人民安全。如今,他们退伍后身着税服,初心不改,主动请缨深入脱贫攻坚战场一线,为乡亲脱贫致富而奔忙,彰显出新时代退伍军人“退伍不褪色”的精神风貌。

一封感谢信,映照帮扶情

盛夏农忙时节,阳光普照的清晨,灵川县潭下镇枣木村委大门口一张新贴的红彤彤的感谢信吸引了好些村民驻足围观。

这封感谢信是枣木村委村民杨明一大早送来的。感谢的对象是灵川县税务局扶贫驻村工作队员、退伍军人谢晓辉。

杨明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个儿子均在外地打工,只有她独自带着两个小孙女留守在家。这天,杨明去市里看病,老师打电话来告诉她,小孙女上学时突发高烧,情况严重,而疫情期间乡镇卫生院不收治发烧病人,杨明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紧急时刻,谢晓辉毫不犹豫地接上杨明的小孙女赶往灵川县人民医院就医,还主动垫付了治疗费用。由于送医及时,杨明的小孙女很快治愈出院。杨明在感谢信里写道:“我真诚地感谢党,感谢驻村工作队员,感谢当代楷模谢晓辉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身为灵川县税务局扶贫驻村工作队员,这并不是谢晓辉第一次“急群众之所急”。2019年,杨明家危房改造缺少资金,谢晓辉多方奔走为她筹措建房资金,担保借到了2万元,并争取获得了3万元政府补助和灵川县税务局1万元援助,顺利建起了新房子;枣木村委圩上村行人桥需要修建护栏,他积极协助村委筹集资金,争取到后盾单位灵川县税务局1万元的资金援助,顺利修建护栏,解决了群众出行安全隐患;邓家村饮用水存在困难,谢晓辉积极协助村委筹资,修建邓家村饮水工程,让村民顺利用上了安全饮用水;田里村至石大门村村道坑洼不平,群众出行艰难,谢晓辉协助村委积极筹资,并争取灵川县税务局援助水泥50吨,解决了大家的出行困难。

另外,谢晓辉还结合贫困户实际,制定帮扶方案,引导和鼓励外出就业,指导种植柑橘、橙子、毛豆等经济作物,组织就业技能培训,争取化肥、饲料等产业生产物资扶持。经过落实各项帮扶措施,2019年,灵川县税务局联系帮扶的9户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目标,人均纯收入平均增收45%以上。

从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五年来,谢晓辉始终把改变农村贫困面貌,促进贫困群众生活幸福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始终把困难群众当家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用最朴实的行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战场上书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担当”,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使命。

退伍不褪色 扶贫立新功

靖远村位于临桂区南边山镇西南部,地处水资源生态保护区,山林茂盛、水质优异。

风景虽美,但对村里经济发展的制约却很大。水资源生态林不能砍伐,每亩每年只有14元的政府补贴,村里除了山地外土地稀少,没有大片肥沃的土地,许多村民只能在山间开辟小块土地用于种植。水资源生态保护地对环保的要求很高,集体经营的工厂在当地很难发展。

2019年,临桂区税务局退伍军人干部秦振国主动请缨到临桂区税务挂点帮扶的贫困村——南边山镇靖远村担任第一书记。面对着山高路远,地广人稀的贫困村。秦振国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这里的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从2016年以来,临桂区税务局驻村干部先后向各级争取近1000万元资金,用于修建道路,搭建桥梁,村村通上了3.5米宽的水泥路砂石路,一举改变了靖远村委交通条件落后的局面。可是出于成本考虑,很多路修的都是单车道,会车很不方便。秦振国了解这一情况后,对村里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提升。一年时间,靖远村就新增硬化和修缮道路(含巷道)14公里,修复水毁项目17个,修建桥梁2座,建成饮水工程3个,新增太阳能路灯76盏。除此之外,为了方便道路会车,秦振国还向后盾单位桂林市税务局筹来20多万,修建会车点。

靖远村地处山区,以林地为主,但因位于国家一级水资源保护区,传统的“靠山吃山”已经行不通。秦振国带领工作队员坚持因地制宜,鼓励村民种植灵芝、木耳和茶籽树、乔木茶等经济作物,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王福亮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他租下村民的100亩山林,种植中草药、灵芝、罗汉果、猕猴桃等,收入十分可观,在当地影响较大。为充分发挥好“火车头”的作用,秦振国积极上门走访,动员他成立合作社,带动村里的村民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在村委、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努力下,靖远村成立了以林下种植、植树造林、种植中草药等为主的合作社共5个,有效带动了60多名贫困户和村民务工就业,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保障。

2020年春节过后,受到疫情的影响,许多以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贫困户无法外出务工,眼看就要出现返贫的风险。秦振国带领驻村队员们针对每家每户的具体情况,一手抓好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一手抓稳岗工作。他积极与本地就业服务机构和用工需求的企业联系,为村里有外出务工的村民介绍工作,并按时足额发放稳岗补贴。另一方面,为帮助外出务工有困难的贫困户提供生计支持,秦振国2020年开发非固定公益性岗位18个,为困难的贫困户解决生活保障问题。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秦振国不改军人本色,全力以赴投入脱贫攻坚“战斗”中,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成为村民们交口称赞的好书记,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做为一名扶贫干部、一名退伍军人的初心和使命。

三个“老兵”,扶贫战场再冲锋

恭城县税务局驻村扶贫的廖平、林泓、常定科三人,是退伍下来的“老兵”,从戎装到税装,再到不约而同驻村扶贫,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书写“退伍不褪色”的崇高精神。

廖平17岁入伍,当过炮兵开过坦克,凭努力一路当到了排长。2017年,廖平开始驻村扶贫。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廖平越来越意识到产业扶贫才是增强扶贫“造血功能”的核心。在支持村委发展光伏发电产业之外,他还牵头联系了桂林森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恭城县邮储银行、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等相关单位,和龙岭村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联营模式开展肉牛养殖。在这种联营模式下,森农公司提供肉牛和饲料给农户饲养,一年期满后公司兜底以每头牛6000元的价格回收。2019年,实现出栏回收肉牛24头,养殖户经济收益在10万元左右,村集体也有4万左右的收益,实现了双赢。

林泓2004年参军,2006年从部队退伍后,2008年进入恭城税务局。他的脱贫攻坚战场在恭城县崇玲村扶贫。

崇玲村距离恭城县城35公里,属于山区,离家很远,扶贫任务又艰巨繁忙,经常一个月都不着家。对于妻子和年幼的孩子,林泓内心充满愧疚,但是他深知,战场变了,初心不能变。

驻村几个月,林泓就把村里原本建档立卡的104户贫困户摸了个遍,在防返贫、助致富的路上,下了很大功夫。其中一户脱贫户李复金,上有体弱的老母亲、下有三个孩子需要照顾,无法外出务工又没有稳定收入,尤其是小儿子早产体弱,根据医院的治疗方案需要十几万的治疗费用,当时的李复金真的是一筹莫展。

林泓所在的驻村扶贫队对其开展了精准扶贫,帮申请享受了危房改造,并且帮李复金安排了600元/月的公益性工作岗位。2016年到2018年,想自主创业的李复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连续三年取得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共计15万元,用于承包40亩果园种植特产柿子,经过辛勤耕耘,2019年,李复金的柿子迎来了大丰收,收入达到了30万元左右,实现了脱贫,踏上了致富路。脱贫致富后,李复金的果园都要雇佣四五个村里的工人帮摘果,带动了村内贫困户、农户的就业。林泓说:“看到他们脱贫致富了,说明我们的工作有了成果,我们驻村工作队员们比谁都高兴!”

常定科1981年在南宁地区武警部队参军,2015年退伍进入恭城县税务局。在新时期的脱贫攻坚“战区”,常定科的工作依然出色。

黄河江是恭城瑶族自治县龙虎乡龙岭村人,2016年恭城税务局扶贫工作组刚到他们村驻村扶贫时,他还是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因为要照顾得病的老父亲和年迈的老母亲,还要抚养年幼的孩子,他无法外出务工。但是在家又没有赚钱的门路,所以他只能在家附近打一点零工维持生计。一家五口人,年收入不到1万元。

了解到他家的收入情况后,常定科他们立即对照国家相关扶贫政策,立即为他申请了各种扶贫补助金。2016年,黄河江一家五口还挤在不足50平米的土坯危房里,小雨小漏,大雨大漏,居住环境恶劣。税务局扶贫工作组积极联系恭城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恭城县农村能源办等相关单位,及时为他争取到危房改造、改厨改厕资金2万多元。在2017年,他们一家住进了梦寐以求的两层崭新楼房。

生活保底资金申请了,住房问题也解决了……接下来,为了让黄河江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常定科他们结合他的实际情况,向他介绍了“兵哥养牛”项目。“兵哥养牛”项目是恭城税务于2016年牵头联系“兵哥养牛场”,以“公司+农户”的形式,无偿提供母牛给贫困户养殖,并按市场价回收仔牛,每头牛可使贫困户增加年收入1万元。了解这个项目后,黄河江欣然答应参与项目,在驻村书记和队员们的帮助下,他贷到了5万元的国家贴息补贴启动资金。短短一年间,在扶贫工作组的帮扶和自己的努力下,黄河江正式脱贫。

2017年7月,他通过竞选当上了龙岭村村干部。“从贫困户到扶贫干部身份的转变,离不开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以及县税务局的精准帮扶,是他们日日夜夜的不懈努力,才有我的今天。”黄河江感慨地说,“现在的我已不单单是一位普通的村民,肩上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和所有扶贫干部一起努力,用万分的热情投入到脱贫攻坚中,为其他贫困户树立一个自强的榜样,帮助其他贫困户一起走向脱贫奔小康。”

从军队走向地方,虽然身上的军装已脱下,但他们把这身绿色融进了血液里。他们用汗水换来了贫困村民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收益,而他们的故事,也成为桂林市税务系统工作在扶贫一线的退役军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