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旅游资源丰富,加上近年广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2019年,广西与旅游业(包括与旅游相关的零售业、旅客运输、住宿餐饮、旅行社、景区管理、部分文化艺术业和部分娱乐业等)相关的纳税人达到50.69万户,2017年以来三年内年均增长15.1%。今年前9个月,广西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旅游饭店、文艺创作与表演业合计开票金额为去年同期的41.6%,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住宿餐饮开票金额为去年同期的95.2%,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节假日带动旅游消费复苏加快。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双节”8天长假期间,旅行社服务、旅游饭店、文艺创作与表演业合计日均开票金额恢复至去年同期的73.3%,比“五一”假日期间高出37.2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日均开票金额同比增长3.4%。
以桂林市为例,今年10月1日~8日,桂林市共接待游客293.8万人次,恢复至去年同期的88.3%;实现旅游总消费36亿元,恢复至去年同期87.9%。
目前,广西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风景区生态环境约束、景区规划能力较弱、全国各省区旅游业竞争激烈、社会经济对旅游业的综合支撑力不强等问题,广西税务部门结合企业反映的诉求,对发展旅游业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旅游专项支持力度,促进旅游业加快复苏。建议借鉴其他省份相关政策,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广西A级景区门票推出全部游客五折优惠、对旅行社组织的团队游客门票全免的政策,吸引更多外来游客消费。同时,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采用财政奖励、发放旅游消费券、旅游团队奖补、自驾游客电子油票补助和旅游增量奖励等方式,促进广西旅游业重振和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创新旅游产品宣传,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建议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参与,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工作,鼓励更多游客通过自驾游、节假日旅游等方式到广西游览,提振旅游需求。创新旅游产品宣传方式,加强与支付宝、云闪付等各大在线支付平台合作,运用网络大V直播、抖音、快手、微博等短视频媒体等方式宣传特色旅游景点,增加旅游产业“网红效应”,培养更多潜在游客群体。激发传统景区新的吸引力,推进旅游开发与文化、生态、城镇、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依托区位优势和壮乡文化,升级全域旅游新模式。充分发挥广西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粤港澳大湾区旅游合作,打造区域性旅游品牌。强化顶层设计,推动各市县按照资源特色和地理空间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整体效应。
四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发展承载力。建立“快进慢游”“景景通”“城景通”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游客到景区“最后一公里”的乘坐体验。加强南宁、桂林两大国际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提升集散中心服务功能,依靠完善的交通网络引导游客向广西各地区扩散,促进广西旅游业均衡发展。
五是加大重点旅游项目投入,做强做精旅游品牌。结合广西实际,遴选出一定数量的景区,按建设内容和项目性质进行分类,如划分为重点提升类、重点旅游文化综合体类、重点特色旅游村镇类和重点主题旅游文化类等,根据不同类别旅游项目实行分类施策,打造产业特色突出、示范效应明显、基础设施完备、配套服务齐全和综合效益显著的精品旅游项目,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