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生态环境厅发文,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宾馆酒店一次性用品、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和一次性塑料餐具等相关塑料制品。新规开始施行,市场主体各有应对。
近日,记者走访部分商超、书店、餐厅、奶茶店发现,一次性塑料吸管和塑料袋已经被代替,各行业为减塑采取了不少措施。
在广西梧州,肯德基店内不再提供塑料吸管,虽然吸管、小勺等配件仍然摆放在柜台上,由顾客自助取用,但仔细一看,吸管和小勺的材质已经变成可回收材料。
外卖行业曾是塑料用品重灾区,如今越来越多的店家注重起了环保。柳州市黄姐米粉店的老板说:“我们现在已经在使用纸质包装盒了。”正在附近配送的外卖小哥李昌也表示,他经常跑的几家店基本都换成了环保袋,尤其是比较大比较火的门店早就不用塑料袋了。
喜通天大酒楼是梧州市最大的茶楼,以往平均每天塑料袋或塑料盒使用量超过700只。在禁限塑要求下,酒楼开启了不打包按碟积分换菜品的“光盘”经营模式,同时配合使用不锈钢小饭盒和硬纸袋,塑料盒打包成为历史。“现在店里不仅不用塑料袋和塑料盒,积分制还吸引了一批新顾客。”酒楼经理周文娟笑道。
“随着‘限塑令’的深入推行,可降解材料行业将迎来发展黄金期,谁能推出兼具实用性和经济性的环保新产品,谁就能占据市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当下广西有些企业,在生产可降解替代品方面已进行积极尝试。
“企业的眼光要放长远,要多靠技术创新不断挖掘产品附加值。”广西大新湘桂制糖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覃善伟说,“公司年均产出甘蔗渣1500余万吨,我们用甘蔗渣造纸,这部分收益每年可以为公司抵消5.5%的成本费用。”
走进贺州市华砻树脂有限公司厂区,几台高约1.85米的塑料瓶回收机映入眼帘。投入一个塑料瓶,就能换5分钱。据公司副总经理李小林介绍,它们即将被投放到贺州的大街小巷,为市民提供废旧塑料瓶“变现”服务。
华砻树脂是一家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企业,其生产原料是塑料颗粒,而塑料颗粒正是由回收的废旧塑料制品压缩切割而成。提到厂区里这些“大块头”的用处,李小林很有兴致:“目前,我们后端废弃物回收还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拿着增值税税率由16%降到13%后公司节约的500多万元,我们把这些‘大块头’买了回来。等它们投入市场后,就能建立从废物回收到树脂产品的全线生产链,为环保事业添一份力。”
企业航行新海域,除了自身努力,也需要多部门的支持。在广西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支“环保管家”队伍,这个队伍由梧州高新区管委会、梧州高新区税务局以及第三方专业环保服务公司等构成,“环保管家”根据辖区企业环保工作现状,面对面现场解答企业环保问题,普及环保知识,服务模式获得企业点赞。自成立以来,“环保管家”已在高新区实现100%服务覆盖,区内塑料用品使用率逐步下降。